潮汕人民抗征队旧址(揭西县火炬村)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5-05-14 21:52 浏览次数:10 【字体:

火炬村位于揭西县南山镇东北部,莲花山脉南麓大北山下,全村总户数为437户,总人口为2200人,火炬村始建于清朝,因两条小溪环抱村庄流过,山脉地形如双龙会水,而曾取名为龙跃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潮汕地方组织利用大北山的地理优势,开辟革命根据地,宣传发动人民群众,创建人民武装,建立政权,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火炬村是中共潮汕地委的驻地、潮汕人民抗征队诞生地和司令部及部分机关的驻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革命旧址有7个,包括:监狱看守所、抗征队军政法庭、革命部队驻地、抗征队兵工厂、后方临时医院、抗征队弹药库、天宝堂。

1947年6月7日,潮汕地委在天宝堂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约60人,会上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确定了以武装斗争方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政策。7月,抗征队发表了《潮汕人民抗征队告各界同胞书》,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潮汕的解放武装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潮汕)支队。武装力量发展到11个团,7000多人。潮汕地委在天宝堂会议后,潮汕人民抗征队成立,建立了潮汕地区的武装队伍,以武装斗争形式,正式向国民党政权宣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龙跃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一直是潮汕人民抗征队游击活动据点、后方根据地。

1948年前后,潮汕人民抗征队司令部及后勤部曾设于此地。刘向东、曾广、林震、陈彬、邱志坚、何绍宽等人经常在这里活动,制定对敌作战计划,指挥了许多战斗,还开办了兵工厂,设立了潮汕军政法庭等。

1948年夏,潮汕人民抗征队按中共潮汕地委指示,成立潮汕军政法庭,法庭的职能主要是审判潮汕人民抗征队在历次战斗中及平时抓捕的国民党战犯、特务分子,土匪和地主恶霸等。是年,潮汕人民抗征队军政法庭在此设立监狱看守所。

1949年6月,中共潮汕地委迁到揭西县南山镇火炬村委会龙跃村北山楼内李氏祖祠,并设有电台,直接与中央联系,出版了《新潮报》指导潮汕各地党活动。

1956年3月,天宝堂建立起果林场,“文化大革命”前曾作为揭西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址,“文革”后期,又成为揭西地区知识青年的集中上山下乡点之一,先后有300多名知识青年在这里经受了时代和山区生活的磨炼。

1958年因该村是革命老区,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以“火炬”命为村名,沿用至今。

南山镇火炬村以潮汕人民抗争队的诞生地而闻名。近年来,火炬村以党建示范工程为引领,全面打造“五个一工程”、建强“红色主阵地”、形成“红色教育链”、开展“红色大讲堂”、打好“红色发展牌”,建设完成革命旧址修复和党建示范工程基础设施等项目,先后被评为“揭阳市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2022年,火炬村被定为揭西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2024年底,被定为中共揭阳市委党校(揭阳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如今,火炬村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重要的红色研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