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准妈妈都非常重视胎宝宝的健康,力求做到自己提供给宝宝的营养既充足又均衡,几乎所有的准妈妈都会在孕早期补充叶酸,但却往往忽视另外一种很重要的微量元素——碘。
根据我市近几年孕妇碘营养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孕妇碘营养水平处于不足水平。揭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各位孕妈妈,孕早期碘缺乏可增加新生儿将来发生克汀病即呆小症的危险性;脑神经的发育与碘关系密切,孕妇缺碘会影响胎儿智力发育。
从母亲怀孕到子代出生后至3周岁以内,是子代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发生碘营养不良,会增加大脑发育迟滞的风险。婴儿的各器官生长发育快,基础代谢增强,碘消耗较多。因此,妊娠妇女、哺乳妇女、婴儿(出生后至36月龄内)等人群是补碘的特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人群尤应注意充分补碘。妊娠妇女孕期碘的推荐摄入量从非孕时的120μg/d增加到230μg/d,哺乳妇女对碘的RNI增加一倍,达到240ug/d。婴幼儿、儿童碘推荐摄入量如下表。
缺碘的准妈妈有哪些危害呢?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妊娠期母体和胎儿的代谢率较高,甲状腺机能旺盛,碘的需要量增加。正常人每日需碘150ug,孕妇则需再增加到230ug,哺乳期则需再增加到240ug。
碘缺乏引起甲状腺素合成减少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因此影响母体和胎儿的新陈代谢,尤其是蛋白质合成。
严重缺碘的孕妇,新生儿可出现以智力低下、聋哑、性发育滞后、运动技能障碍、语言能力下降以及其他生长发育障碍为特征的克汀病即呆小症。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如果孕妇体内缺碘则可导致胎儿和婴幼儿的脑损伤,造成不可逆转的智力低下和精神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呆、傻、聋哑、瘫和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缺陷。所以,为保护儿童智力发育不受缺碘的危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要对自己体内是否缺碘心中有数,应该分别于孕早期0~3个月、孕中期4~6个月和孕晚期7~9个月,进行尿碘水平检测。如果发现尿碘含量偏低,说明孕妇体内碘营养不足,应及时补碘。
医学研究发现人脑发育的关键期有两个:
第一个关键期是从妊娠第三个月开始到出生前,叫宫内期。如果这时候孕妇体内缺碘,会直接影响胎儿的脑发育。
第二个关键期是从分娩到两岁,如果这时候发生碘缺乏,会造成智力落后。从脑发育的程度和重要性来讲,宫内期比生后期更重要,因为一个正常、成熟、健全的脑组织主要是在胚胎期发育完成的。
碘对宝宝聪明极为重要
胎儿的碘供应来自母亲,因此孕妇的需碘量远远高于其他妇女,一旦缺碘,孕妇的甲状腺与胎儿竞争碘的能力增强,会使胎儿缺碘更加严重,造成脑发育严重障碍,出生后轻者出现听力、语言和精神运动发育障碍,重者呈白痴或痴愚状态。所以孕妇和胎儿是受碘缺乏危害最严重的人群。
可是,大部分的孕妇知道怀孕期要补充钙、铁、叶酸等,并保持营养均衡,这对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有很大好处,但却不知道碘对生一个聪明的宝宝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提到补碘时,大部分妇女知道缺碘会得大脖子病,却不知道碘对胎儿的智力发育大有好处。至于含碘丰富的海带、紫菜等食品,准妈妈们也很少食用。
孕妇缺碘吃什么?
孕期补碘的途径有食补和药补两种。食补是最好的补充途径。含碘量最丰富的食品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菜、海藻、鹿角菜、裙带菜、海蜇,海参、干贝、龙虾、海鱼等海产品。食用时应注意烹调方式,避免碘缺失,而碘盐的摄入是补碘的又一重要途径。孕妇缺碘严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碘的维生素片,极大程度上可逆转胎儿的碘缺乏状态。
温馨提示:
补碘并非多多益善!
缺碘对母体及胎宝宝的危害很严重,不过也不能因此矫枉过正,高碘的危害不亚于缺碘。体内碘过量可能使孕妈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由此引发胎宝宝甲状腺功能损伤。因此孕妈在补充碘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尿碘,如果尿碘值高于800ug/L,说明孕妈体内含碘量过高,千万不能再补碘,以免引起碘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