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若秋:聚焦历史人文 彰显委员风采
来源:揭阳市政协网站 发布时间:2021-08-12 16:06 浏览次数:19995 【字体:

谢若秋是政协第六届揭阳市委员会委员、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九三学社揭阳市委员会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支社主委。在专业教研和政协履职工作中,他专注认真,重视实地调查,近年来经常游走在潮汕地方历史文化田野调查路上,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积极建言献策,服务揭阳社会发展。

立足潮汕本土,关注地方文化

谢若秋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化教学和潮汕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他在揭阳职业学院的工作中,怀着对汉语文化教学的热爱之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专心研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暨南大学文学院深造,不断提升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水平。他在2008年完成的硕士论文《<世说新语>程度副词研究》,得到导师王彥坤教授的充分肯定。他还就如何“开展地方文化调研,聚焦当地历史人文”与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并在此后一直思考和尝试。

2011年12月,谢若秋应邀给自己家乡砲台镇桃山谢氏家庙(永思堂)整理明清族史。在整理过程中,他发现潮汕明清时期宗族文化有不少可以探析研究的空间,随后便向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申请成立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所,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2013年11月,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甘于恩教授前来揭职院与师范教育系合作共建汉语方言文化工作站,谢若秋负责工作站的日常事务,组织国家重点人文社科项目《广东省粤、闽、客方言地理语言学的建设与研究》的子课题《汕尾地区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的建设与研究》(2016年结项)的调研,积累了汉语方言等地方文化研究的经验和方法。2014年3月,谢若秋主编《谢翱诗文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一书。这是一本收录宋末爱国诗人谢翱诗文作品最完备的著作,也是研究潮汕本土人文的经典著作。

2014年9月,谢若秋对潮汕地区的传统祠堂进行了一番初步调查,发现其中的女性祠堂数量相当可观,而学术界尚未对其开展专项的研究。于是,他向广东省社科规划办提交课题《潮汕女祠文化研究》申请立项并得到批准。该课题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已于2020年9月结项,历时六年,收获不少,获得良好等级。课题成果包括《潮汕女祠文化》1部专著和《潮汕女祠成因探析》等4篇论文,相关资料还在《揭阳日报》宣传,颇受好评。除此之外,近三年来他还多次在校内外开展潮汕地方历史文化讲座,进行地方人文宣传。

议政建言献策,履行委员职责

谢若秋是市政协委员,兼文史资料研究专员。在参政议政活动中,他发挥自身科研工作优势,在地方文史宣传和文物保护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揭阳社会发展服务。

在潮汕女祠调研期间,他发现位于揭阳市区榕城中山路有一座独特的清代私立节孝祠——曾母陈氏节孝祠坊(俗称曾厝祠)。曾厝祠是一座民间祠堂和节孝坊合一而建的女祠建筑,这样的传统建筑甚为罕见,不仅在潮汕地区属于唯一现存的祠坊合一建筑,在广东省也具有孤例性文物价值,但却没有被登记为文物保护单位。于是,他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提请将榕城曾厝祠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并撰写相关文章在《揭阳日报》发表宣传,引起人们的关注。

揭阳创文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容村貌有了新变化,全市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共建共享文明家园的氛围日益浓烈,但近年来市区丧仪活动存在明显的攀比现象,且仪仗队有扰民之嫌。鉴于此歪风,谢若秋于2019年提交政协提案《关于规范市区民间丧仪活动、提倡文明新风的建议》,建议扭转这一风气。此外,他还针对市区榕城日夜间外卖送餐违反交通规则乱象屡见不鲜的问题,撰写《关于整治和规范市区外卖制送乱象的建议》等提案,建议进行规范和整治。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线上教学不适应等引发的各种负面现象越发增多。对此,谢若秋联合其所在的九三学社揭阳学院支社社员共同撰写“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谢若秋发挥文史研究方面的优势,参与市政协文史委开展的《揭阳百家姓》和《揭阳文史》编辑工作,为揭阳地方文史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发挥政协委员的应有作用。

在揭阳市区、乡镇的田野调查路上,谢若秋带着他的一批学生马不停蹄地采风调研,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古牌坊图文资料。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能把更多的学生带出来,从书本到现实,身临其境,直面地方历史人文;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文史研究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开展田野调查,把相关的历史人文个案汇集成专题,尽自己的力量把科研成果展现给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在潮汕历史文化这一浩瀚的‘潮海’沙滩上,我还将拾取更多美丽的贝壳,展现给大众!”

(谢昭忠)